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七言绝句优选45句
1、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通读全篇,所有的情感都在于此,并无那种蓬勃远大的志向,说志向到不如说是愿望,期盼百姓安居乐业。
2、年,快六十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众所周知,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这句话对于那些有志向坚定的人来说,是一句极具激励性的话语,能够帮助他们在道路上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6、唐代:柳宗元
7、释义: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9、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10、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1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第二节共五句。从“南村群童”到“归来倚杖自叹息”,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13、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志向坚定的人生态度。
14、所以,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诗句,也是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15、他爱了惠州的荔枝,他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16、这首诗可分为四部分。“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为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秋风卷走茅草的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也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阅读第一部分,读者可分明的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1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18、这后两句更进一步地固定了坚定的态度,和因为有坚定的志向而任凭和不怕各个方面的打击和威胁。
19、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成功人士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个道理,让我们更加相信这句话的力量。
20、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21、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22、元和元年,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2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5、《食荔枝》
26、形容志向坚定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龟虽寿》。
27、形容“艰苦奋斗”的诗句有哪些
28、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9、志向既可以指理想,也可以指情操。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中也透露出了他坚定的志向。原诗如下:
30、失意的柳宗元,将目光转向了永州的山水。
31、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3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3、这前两句就非常直白地表示了坚定的态度和做法,和其艰苦的生存条件。
34、有人说,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就是这样的勇士。
3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七言绝句诗是形容志向坚定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6、被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乐观旷达,实在难得。
37、一般人被贬到岭南,多是愁苦,而苏轼却处之泰然。
38、到了最后一节,全诗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9、释义: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40、大直若屈,大巧若于,大辩若呐。--《老子》
41、有志者事竟成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不断付出和努力,最终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42、看到这里我们发现,和理想有联系的只有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四节,但也仅仅是心中美好的理想,而不是远大的抱负。
43、宋代:苏轼
44、这如画的迷人山水晨景,透出了他的释怀与悠逸。永州美丽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
4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