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借代句的句子-通用101句
1、例1:一个人怎能养活七八张嘴?
2、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3、过五关,斩六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4、③具体代抽象
5、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用一物代另一物,但性质完全不同。
6、[例l]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7、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海鸥说:;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8、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9、借代,顾名思义就是借一物代替另一物,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化繁为简,文义通顺。
10、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明澈。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秀口锦心。
11、白领: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
12、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13、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4、[误例]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海鸥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15、例4:化干戈为玉帛
16、①部分代整体:用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17、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8、滕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19、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参考答案]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21、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22、排比所以有哪些,含有几天以来我一直没有阖过眼。
23、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24、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5、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26、[误例]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27、第二个“李公朴”,代不怕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28、(一针一线借代人民群众的所有物品)
29、(以红领巾借代少年儿童)
3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31、[参考答案]月亮说:我坦荡的心灵最明亮;海鸥说:搏击风雨的人生最美好。
32、例2:迎面走来一队红领巾,他们个个兴高采烈。
33、⑥以结果代原因
34、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35、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指“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36、亲贤臣,远小人,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37、对偶“亲爱的宝贝借代,诗句心态放宽爱谁谁爱咋滴咋滴。
38、[例7]依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
39、与借喻的区别
40、[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并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月亮”和“海鸥”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仿写时应以“心灵”和“人生”作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海鸥”回答的是“光芒”和“舞姿”,这样就和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不合,这就是脱离话题。
41、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2、含有拟人比喻对偶的句子,它冷酷地蹂躏两人的心脏。
43、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44、⑦形象代本体
45、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那不是一摞书,那是学生砌下的通向成功的阶梯。
46、[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啊,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47、农民的脚下泛着黄泥巴,不,那不是黄泥巴,那是农民播下的希望的。
48、②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49、借代,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把事物名称说出来,而是用跟它有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50、一、忌话题脱离
51、[参考答案]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52、运用方式
53、我多想去看看美丽的大兴安岭,那里有很多树木和宝贵的资源。我多想去看看美丽的天山。我多想看看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多想去北京看看。
54、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55、“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
56、⑤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7、扩展知识:
58、⑥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读者请延伸联想)
59、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60、例3: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61、(以七八张嘴借代七八口人)
62、二、忌结构不一
63、“烽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64、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65、真诚____,____;真诚____,_____。
66、四、忌色调不合
67、[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着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
68、诗句时光不待人比喻,排比她微笑着说:这样方便简单。
69、例:令人捧腹
70、三、忌修辞不符
7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例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72、“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73、既有排比又有拟人的句子,我错把江南当成了爱琴海。
74、句中的“胡琴琵琶与羌笛”是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特有乐器,这里借代音乐,含蓄地表达了朋友归京为朋友饯别的热烈场景。
75、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76、[分析]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意义。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并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因而仿写不符合要求。
77、如要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
78、借代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79、校园里,红领巾在尽情地歌唱。
80、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81、[例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82、④工具代本体
83、[分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另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
84、拟人加排比的句子,因为有你我的生活充满了甜蜜。
85、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86、[例3]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87、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88、例如:樯橹灰飞烟灭。
8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用鱼鳞代替鱼。
90、⑤专名代泛称:用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名称。
91、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2、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相对于前三项要求而言,这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93、含有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可是我没有找到孩子的爸爸。
94、对偶句仿写练习
95、借“樯橹”代曹操水军。
96、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97、例: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98、恰当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99、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显然是不够的,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100、常见例句:
101、[分析]仿写的句子结构形式一致,属于假设关系的复句,并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点明了理想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但是整个句子缺乏美感,趣味不高,因而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