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范仲淹的故事50字【83句】

2024-07-22 05:12:15

1、有一次,皇帝路过应天府icon,全城轰动了,都跑去看。只有范仲淹头也不抬,继续看书。别人不解,他说:“等以后看也不迟”。第二年,取得了殿试资格,皇帝主持了考试。

2、范仲淹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写的著名散文巜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这个故事讲述了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为相,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关心民生,为宋朝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认为为官者应该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忧国忧民,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正直、忠诚、为民请命的官员形象,也是范仲淹人格魅力的体现。

4、唐朝:魏征——柬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

5、他的一生,是勇于担责,不畏艰险,以忠诚、正义、智慧和勇气为核心价值,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6、于谦,明代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当时,北方的瓦剌部族侵犯明朝,在“土木堡”将明英宗浮去,明廷大震,于谦率领军民,保卫北京,终于把强敌击败,英宗也被送回。

7、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我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景,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8、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9、范仲淹,名臣忠良。他为官清廉,治理有方。一日,他听闻百姓苦不堪言,决心改善民生。他推行农田水利,提倡教育普及,使百姓生活逐渐改善。他还撰写《岳阳楼记》,以激励后人勇往直前。范仲淹的事迹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生,展现了忠诚、智慧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10、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11、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从不贪污受贿,一心想帮助百姓。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12、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13、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14、在醴泉寺读书期间,范仲淹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并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15、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16、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17、凿壁偷光

18、为了读书方便,他自我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我既定的主意,每一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我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头,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19、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20、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通宵达旦。

21、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22、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3、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一带)的朱氏家中,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24、范仲淹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25、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26、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

27、实施新政

28、诸葛亮自己则登知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道,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29、岳飞,字鹏举,今河南汤阴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30、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31、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32、后来,他来到应天府书院icon求学。那是著名的书院,有名师,有书馆,还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关键还免费。

33、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34、范仲淹,名儒名将。他以忠诚、正直和智慧而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卓越的成就,被尊为国之栋梁。他的名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激励着后人。他的故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他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35、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36、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37、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38、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9、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

40、教子扶危

41、窃符救赵

42、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头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43、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44、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

45、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46、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47、.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48、范仲淹的童年很不幸。年幼丧父,母亲朱氏改嫁。家境很贫寒,从小读书就很用心。冬天,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吃粥。

49、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50、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51、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52、划粥断齑的故事

53、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54、范仲淹被贬到浙江当官时,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缗,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雇了一条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他派一位老衙吏护送。为避免途中为关卡阻滞,交给一首诗,并嘱咐道,“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55、泰州治堰

56、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

57、断齑画粥

58、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

59、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60、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61、窖金苦读

62、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63、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

64、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65、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了不起的伟大的文学家。

66、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67、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68、范仲淹早年贫困,住在一姓朱的人家内,经常和一个术士往来.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儿子还小,不能将这些给我儿子就托付给你了!".然后就把他的方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刚刚推辞他就死了!.后几年中范仲淹做了谏官,而那个术士的儿子也长大了,便找到了告诉他说:"你父亲有冶金的办法,过去他死的时候你还小,所以拜托我收藏,现在你长大了!应该还给你!".然后那出秘方和金子给他,就和当年封存的一样。

69、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70、举贤任能

71、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72、范仲淹的十个字故事可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3、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

74、朝中的奸臣怀恨于谦,借英宗、代宗争夺的时机杀害了他。可是于谦忠勇为国的事迹,直至今天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75、(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6、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77、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78、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79、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80、范仲淹从政后,提出并实施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

8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2、范仲淹,忠诚谦恭,尽忠职守,清廉正直,官至宰相,改革军制,决胜淮西,以文治国。然而,因忠言逆谏,被贬谪至南方。他不失望,仍然为民谋利益,撰写《岳阳楼记》等名篇,传扬不朽。

83、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抒情追星文案【优选2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