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摘抄和赏析【好句摘抄54句】
1、回想当年自己仅仅二十三岁,如今转眼已成六十之翁,当年的一腔豪气,满怀抱负,似要付诸东流,而这非金石之躯也自然不堪岁月的折磨。抚今追昔,不由人不掉泪。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英雄悲壮的感叹,这感叹流露出对生命无比留恋的深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千百年来,风流不减!
2、魏晋时期,属于社会动乱时期,世族士人,相应有了自由的思想意识,因为当朝无暇顾及。
3、魏晋风度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魏取代汉,晋取代魏,都不是兵戎相见,而是政治斗争。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文人无所适从,动辄获罪。于是有一批敏感文人,用饮酒、服食(就是)、冶游等方式,逃避现实,以求避祸,蔚然成风,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4、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载。
5、《世说新语》将这一风范题为“雅量”。处变不惊,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6、通过对魏晋时期的这三大要素的分析,所能体现的不只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风气,还能够看出魏晋时期的整体政治环境。魏晋风度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精神和表面行为的矛盾,也就是一种叛逆精神。
7、“魏晋风度”已经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具备的,它既不可再现,也不可模仿。后世有多少文人骚客仰慕其风流而亦自称“六朝人物”,然而充其量仅得其皮毛而已。
8、东晋成帝咸和三年,苏峻作乱,与庾亮战于建阳门外,庾亮大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向西逃走。左右发箭射追兵,不料手忙脚乱,误中舵工,舟中一时大乱,以为有人叛变。庾亮不动声色,从容的说:“此手所发箭若使射着贼人,贼人怎么可以抵挡!”一场生死攸关的变乱,在庾亮这镇静自若,从容谈笑中平息下来,不能不归功于庾亮所具有的名士风度。
9、当然,想要前面了解魏晋风度,先阅读魏晋南北朝历史。
10、如此形成了玄虚的精神境界,追求放浪形骸的道家生活,虚诞妄然,比如表现在文人艺人的创作上,玩味情性为主,体现在书画上,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写自己的情性,比较自由,代表的书法大成者王羲之,书法此期有了发挥自己的流便的书写形式,使得书墨笔画有了自然流露,之书境。
11、在魏晋名士看来,周围的一切,山水鸟虫无不与人相通,这相通点就是玄心。他们本着玄心的体会,充满美感地审视这世界,他们内心澄澈,也追求着同样澄澈的事物。
12、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就是名士、酒和药。魏晋多名士,而且多好浮华之风,风流自赏。魏晋名士多好酒,有名士刘伶曾说过:"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13、魏晋风度始终离不开三个话题,那就是名士、酒和药。
14、魏晋之风,玄而又玄。
15、处变不惊,镇静自若。
16、△竹林七贤。魏晋作家阮籍等七人的合称。此七人相与友善,崇尚老庄(即:老子和庄子)纵酒交游,以清高自许。因《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曾为《三国志》作注)注引《魏氏春秋》,称此七人"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此为"竹林七贤“之来历)。
17、魏晋非常流行五石散。这是一种能致幻且能导致发热的药,服用后一定要不断地走路,故而有"行散"之说。
18、魏晋风度指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人格思想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以“慷慨、华丽”为衣,以“饮酒、服五石散”为行,尚清谈,讲容饰。
19、曹操死后,曹丕继任魏王,到了延康元年即公元二二零年,曹丕不再遮遮掩掩,逼迫汉献帝禅让,终于建立曹魏,正式取代了汉王朝,从此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0、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链不可缺失的一环“魏晋南北朝《玄学》”。
21、随着曹叡在洛阳病逝,曹氏一族对朝廷渐渐失去了掌控力,最终被司马炎篡权,建立了晋朝,这个时期便是魏晋时期,又被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国家政权交替十分频繁,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五胡乱华”便是出自这个时期。
22、要看细节,《名士风流》这本书讲魏晋人物比较有趣,可以看看。
23、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24、魏晋是一种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其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竹林中纵歌饮酒,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25、魏晋风度几个主要的表现形态为以下:
26、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27、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28、所以,他们不独自己珍惜,欣赏这种境界,而且往往因此而思念友人,如王徽之在皎洁的大雪之夜思念戴安道即是。另一名士刘恢则这样说道:“清风朗月,辄思玄度。”玄度是许询,当时被公认为有高情远致。刘恢在淡清风朗月之时自然地想起了许询,说明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这就是清风朗月澄明的世界与许询玄远的心怀相同相通。
29、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两点:王羲之听说有客人(不管客人是选婿还是干什么),却坦腹而卧(也有人说是坐),不理不睬,他不是不懂礼貌,而是认为这是一种风度;而选婿的这家,也认为这种不礼貌的举止,是一种风度。这就是魏晋风度了。
30、什么是魏晋风度?
31、魏晋名士对玄心的体会,还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一往情深上。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说过: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32、有个成语叫“东床快婿”,说的是某世家派人去王家,想挑选一个少年作女婿。回报说:王家子弟个个出色,只是听说选婿,表现得非常矜持,只有一个坦腹躺在东边床上吃饼,若无其事。这个坦腹吃饼、卧在东床上的子弟,就是王羲之,他因此被选中。
33、旷达傲世,任率自然。
34、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35、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
36、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脱俗的行为风格。
37、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
38、这一风度表明了魏晋名士具有的弘度大量。他们内心坚定,不为外物所干扰,无论得失宠辱,乃至生死之际,都未常扰乱内心的平衡,表现出超人的镇静。
39、这些人虽然其中不免出几个惊世之才,但大多的人皆是满口仁义道德,实则虚伪无比。喜欢空谈,无实际能力。
40、一往情深,天然风流
41、魏晋风度遭贬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42、旷达,任率,是魏晋名士的本色。《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徽之)在大雪之夜,眠觉以后,开室饮酒,忽见四周世界皎洁一片,顿起彷徨之意,忆起好友戴逵(安道)。因此,他不惮路遥,雪夜乘船,由山阴到剡,船行一夜,至门前即返回。人问其故,王徽之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戴本非目的,目的在于“尽兴”,兴尽自然回来,这就是名士风度。
43、魏晋名士凭心而论,恣意而往,以自我为中心,虽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能保持内心的平衡。王衍一次和王导一起参加族人的宴会,饮酒时王衍问一个人说:“我以前托你办的事,怎么一直没办?”不料那个人竟然恼羞成怒,拿起食盒砸在他脸上。王衍一句话没有说,擦洗完毕,拉着王导一起离去。
44、要深刻点,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的《遥远的绝响》,对魏晋人物和历史的分析比较深刻。
45、超入玄心,表里澄澈
46、在东汉末年,由于皇室衰败,先是被董卓独揽朝政,而后圌进入到了诸侯逐鹿的乱世之中,虽然经过多番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但是毫无疑问,占据中原地区的曹魏阵营,实力最为强大。
47、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48、与前人相比,东晋人重情更为深挚,更带有艺术的美感。东晋废帝太和四年,恒温率军北伐,路经金城见到他当年为琅邪内史时亲手所种柳树都已十围粗壮,慨然而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折枝,泫然流泪。
49、魏晋风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放荡形骸。代表人物,包括竹林七贤,但不只于竹林七贤。像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中就有“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之语。
50、一点建议:
51、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52、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53、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54、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