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描写环保的句子169句精选
1、(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2、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县级人民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3、保护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4、第三十八条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6、已经安装了净化设备的油漆烤房,必须对活性炭等废气治理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更新,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并达到环保标准。
7、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8、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9、第三十四条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10、(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民政部门登记;
11、第三十九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12、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13、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14、县级以上人民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15、维修企业是否具有汽修经营资质、是否非法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维修;
16、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17、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18、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19、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20、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21、第五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2、县级、乡级人民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3、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4、各级人民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25、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26、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27、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28、第四十三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29、第十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30、所有未安装净化设备的油漆烤房,或治理装置不正常运行的汽修企业,在接到“告知书”后立即停止汽修油漆作业。
31、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32、第十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3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34、(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3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36、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37、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
38、是否违规租赁三元催化器;
39、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41、第一章总则
42、第三十二条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43、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44、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45、(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46、第六章法律责任
47、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48、第五十六条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49、第四十四条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50、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5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52、对汽修时产生的废机油,必须按照有关定点要求,交指定厂商进行废机油的后期处理。
53、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54、第四十一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55、第五十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56、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57、(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5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59、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60、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61、年最新环保的规定:
62、第五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6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批准并公布实施。
6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65、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66、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67、第五十条各级人民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68、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69、第二章监督管理
70、各级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71、第八条各级人民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7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73、第四十六条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74、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75、(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76、(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77、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78、第十九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79、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80、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81、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82、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83、保护蓝天碧水。
84、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批准并公布实施。
85、按类型分类:手动喷漆和自动喷漆
86、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87、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88、第六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89、(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90、(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91、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92、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93、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94、第三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95、第九条各级人民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96、(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97、(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月1日施行。损坏生态环境将要赔偿,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更新,长江流域重点水或十年禁捕……2021年1月1日起,从中央到地方,一批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新法律,法规即将施行,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
99、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100、年3月1日,已经有新一批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环境规范和标准正式实施
101、第二十条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102、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103、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104、第四十八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105、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106、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107、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108、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109、第二十一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110、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111、第二十六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112、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13、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114、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15、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116、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117、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118、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119、地方各级人民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120、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121、第二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122、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协商解决。
12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124、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125、第六十五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126、第三十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127、(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128、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129、(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130、环保行业,即环保产业。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中国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
131、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132、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133、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应当予以支持。
134、分类标准
135、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136、年6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在《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各地组建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行业组织。加强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批枢纽型、支持型、社会影响力强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参加公益创业和公益创投、争取补贴与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志愿服务运营成本问题,增强组织造血功能。
137、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138、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39、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给予奖励。
140、随着国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进入“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方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意见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给行业内的一批技术先进、机制灵活的市场化环保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141、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142、第十四条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143、第三十五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144、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145、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146、第四十条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147、第五十一条各级人民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148、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149、第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150、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151、第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152、199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为了地坏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53、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154、(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155、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156、第四十五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157、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158、(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159、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160、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161、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162、按车漆品种分类:醇酸漆、丙烯酸漆、水漆环保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条规定(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二)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三)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一、人造漆的一种,用硝酸纤维素、树脂、颜料、溶剂等制成。通常用喷枪均匀地喷在物体表面,耐水、耐机油,干得快,用于漆汽车、飞机、木器、皮革等。该物质有毒性,对身体有一定影响,不同品牌的喷漆由于成分含量不同毒性也不同。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吸入和皮肤接触...
163、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
164、第六十七条上级人民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165、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66、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167、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168、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169、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